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贩卖粉彩瓷器
B.到会馆停宿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盛泽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排除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这表明司马迁承认一切正当的求富行为都是天经地义的,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司马迁的做法
[? ]
A.违背了人们的意愿和历史潮流
B.不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C.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D.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意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州县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人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置市,后期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择A项;B、C和D均不符合题干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无限制地滥发纸钞,导致通货膨胀,钞币贬值。到洪武末年,商贾做买卖皆以金银定价,不用纸钞。在民间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之下,到万历年间,政府最终承认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形成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
白银货币化推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白银货币化,将社会各阶层都卷入到市场之中。赋役的货币化,使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和影响。(10分)
材料二?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
时间
| 贸易政策
|
1786年
| 英法谈判达成“艾顿商约”,法国降低英国棉毛织品、五金商品的进口税率,英国降低法国葡萄酒的进口税率。
|
1813和1833年
| 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
1846年
| 议会废除《谷物法》(1815年通过的限制粮食进口的法律),谷物可以自由进口。
|
1849年
| 议会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
|
1860年
| 《英法商约》签订,主要内容有三点:互减关税、最惠国条款、自由贸易原则。
|
——据[英]考特著《简明英国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19世纪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三?传统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晚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开始有人对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提出了质疑与抨击,将“利”视作“时之大义”。维新运动中,讲功利以求富强的呼吁,在当时的报刊上也屡屡可见。19世纪末,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攫取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既加剧了民族危机,也损害了商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商人主张“自行筹办,则保路权以保国权,亦即以保利权”。收回利权运动广泛展开。五四运动期间,商人也掀起抵制日货高潮。
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新式商人的义利观又发生了变化且与西方商人更为接近。他们认为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义务与权利。财富被视为名誉和地位的象征,利润更是成功的唯一标志。
——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商界“义利观”演变的历史过程。(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原因:纸钞贬值,商业发展。(4分)
影响: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促使官营手工业衰落和民营手工业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和世界市场体系形成。(6分)
(2)方面:降低商品税率;取消贸易限制的法令;取消特权公司的贸易垄断。(6分)
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4分)
(3)评分要点:
过程:(6分)
晚清时期,传统的“重义轻利”受到质疑与抨击,通过“言利”争取富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争取国家民族利益,同时争取商业利益。
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追求商业利润和经济利益的近代经济观念,将其作为人的成功与地位的标准。
原因:(3分)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西方列强侵略深入,资本输出,从中国攫取利权。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兴办实业热潮的兴起。
评价或影响:(3分)言之成理、史实无误,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明朝初年无限制地滥发纸钞,导致通货膨胀,钞币贬值”“在民间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之下”可以概括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从材料“白银货币化推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白银货币化,将社会各阶层都卷入到市场之中”“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可以概括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的逻辑思维和高度概括与归纳等能力。18、19世纪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的变化:通过1786年的“艾顿商约”的内容概括出“减低商品的进口税率”,通过 1813~1833年的内容提炼出“废除贸易垄断权”的信息,由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 年废除《航海条例》推断出“废除贸易限制的法令”。对 18、19 世纪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去归纳:①从生产力即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主要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②思想方面:亚当· 斯密《国富论》即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3)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对要点知识准确、完整的总结和归纳; 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时限“从晚晴到20世纪20年代”、“ 中国商界“义利观”演变过程” 、 “解读”——从变化过程(或发展阶段)与原因 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