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3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3分)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一:“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二:“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不同阶段的相关内容。第(1)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注意要能自圆其说。第(3)问联系材料中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相关内容即可回答。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注意概括总结客观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这主要是因为它(?)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从“社会革命”的角度看待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打破了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根据图1分析,攻占冬宫有何标志意义?这一行动的成功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2)由图2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3)观察图3,根据十月革命后的情况,你能推测出列宁与农民交谈的话题吗?
(4)从三幅图片中,你可以总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哪些经验?
图1?图2?图3
来源:91考试网
参考答案:(1)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这一行动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及时作出了武装起义的决策,广大的工人阶级和革命士兵组成了强大武装力量,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2)展示了列宁作为十月革命领袖者的风范。列宁作了《四月提纲》的报告,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为革命指明了方向;七月流血事件,列宁根据形式的变化,提出了武装起义的建议,推动了十月革命的爆发;攻占冬宫后,列宁组建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这些史实说明列宁是十月革命的号召者、决策者、直接领导者。(3)此问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答案可自由发挥,只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即可。话题可以是农民响应革命的情况,也可以是农民对新政权提出的建议等等。注意每一话题都要能结合历史背景说明缘由。(4)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求得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必须以农民为革命同盟军,建立工农联盟;正确的革命政党和伟大的革命领袖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
本题解析:本题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为主题,结合教材图片资料设计,构思精巧,角度新颖,情景交融,在做答时要认真捕捉画面上反映的信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列对这种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一度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发展
B.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C.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有一段时间,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以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以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是
A.沙俄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提取信息:题中关于各种商品价格的史实体现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斯大林体制的主要特征是:①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1932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改组为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另设轻工业、木材工业和森林工业等人民委员部。到1941年,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增至25个。各人民委员部的职权是:制定或审批、检查生产、财务和基建计划;组织材料和技术供应;产品的推销和调拨;任命厂长、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等。各人民委员部重大业务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属于人民委员。②国家通过下达繁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来控制和管理企业。③管理经济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杠杆。④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企业所需生产基金由国家拨给,所得利润基本上悉数上缴,亏损由国家补偿。⑤在产品分配上实行统一调拨制。企业所需物资由国家统一拨给,所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