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增长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学技术增长+教育增长)。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的比率由较大到较小,科技和教育的比重增大
②重视科技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
③科技与教育逐步被摆在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比较合理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这说明劳动的投入和资本的投入较为重要;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学技术增长+教育增长),这说明科学技术增长和教育增长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相比而言传统的增长模式是不合理的。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严惩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堕落分子。右下图
反映的运动是新中国初期开展的

A.“三反”运动
B.整风运动
C.“五反”运动
D.镇反运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略的影响。从材料中的内容可知,西方的侵略在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正如材料“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所以应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 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6分)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
1847年
|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
1851年
|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
1880年
|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
1884年
|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2分)
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2分)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2分)文化发展相对多元,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2分)
(2)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分)
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2分)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分)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3分)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3)示例1: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分)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2分)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2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2分)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2分)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2分)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2分)
示例2: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3分)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分)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3分)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4分)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2分)
示例3: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2分)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4分)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2分)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分)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本题从国际标准时间变化入手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特点”从材料信息看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纪年。“状况”主要从各区域之间的关系、交流、文化发展、社会要求等角度分析。
(2)“阶段划分”根据标准信息可分为两个阶段:1880前、1880—1884;依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归结即可。“历史条件”主要从工业革命需求、世界市场发展、英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
(3)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解读”,只要能够体现出完整的逻辑关系,归结全面、准确即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的政治经济概况?希腊城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一体化的形成;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列强对华的经济掠夺?通商口岸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计时方式和时间观念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据l872年,时人记云:“洋人租界地方,熙来攘往,击毂摩肩,商贾如云,繁盛甲于他处。”许多人离乡背井,来到此地,目的就是寻找从商谋生的职业,于是出现了士庶男女纷纷弃学弃农,援亲托友,流人上海,争趋从商。群趋从商成为此地人们的择业时尚。由此可见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在外力冲击下,沿海商品经济繁荣
C.民族危机加深,人口流动加快
D.清政府鼓励经商,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