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5 11:45: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如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专制统治的加强
C.监察体制的完善
D.建筑艺术的进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谤木”由供人民写谏言到成为“华饰屋之外表”,仅仅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反映的是监督体制的缺失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故选B。A项说法错误,这一变化并未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内容来;C项错误,在皇权专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监察制度逐渐的缺失;D项与材料无关。
点评:皇权的不断加强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的发展趋势,此外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还有一个趋势即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与之相关的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措施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措施也需要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会见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时,曾生动地讲到必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他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大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内,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倒清洁了、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毛泽东所说的“打扫干净屋子”是指
①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
②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④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理解。根据所学,一边倒是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对经济全球化认识正确的有_______·
①经济全球化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有紧密的联系
②是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④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经济全球化之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使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可见③不符合实际,故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在长达二十多天的航程中,他与船友不可能聊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B.联合国的成立
C.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D.中日甲午战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他与船友不可能聊到此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
——选自《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20世纪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大家都可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被称为“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装占据着服装界的主流。由此,我国服饰用色上的蓝、灰、黑局面也就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重坚实耐穿,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随着10年文革的深入展开,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
—google搜索
材料三:《1968年内蒙古自治区布票》

——百度搜索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逐渐多样化,尤其是化纤工业发展以后,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接连不断,各式时装目不暇接。现在年轻人的穿着,款式经常翻新,进而讲究艺术的效果。男的以西服和夹克衫为主,有的还打领带。女的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爱穿的服装,最为流行。服装的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化纤到精纺的棉织品、丝绸、呢绒、皮货,都可随意购买。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人们衣着服装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人们衣着服装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10分)
(3)与材料二、三比较,材料四中人们的衣着服装为什么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原因:①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1分)②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1分)③戊戌变法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1分)④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1分)(答对四点即得4分)
(2)特点:服装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服装颜色以蓝灰黑三色为主;人们要求服装坚实耐穿,耐脏耐洗;服装原料需凭票证购买。(4分)
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2分)②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2分)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物资比较匮乏。(2分)④勤俭节约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2分)⑤苏联的影响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分)
(3)原因是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分)
②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分)
③对外开放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分)
(4)认识:①衣着服饰能够反应一个时代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1分)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才会发生根本改观。(1分)(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回答有理,请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