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预期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呼吁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可以作证此观点的是
[? ]
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D.北洋军阀与新文化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25分)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 the people)而非为民(for the 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2,原载《新青年》6卷2号)
(1)简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论争的社会背景。(4分)
(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15分)
参考答案:(1)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引发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4分)?
(2)对民主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民贵君轻可以作为民主主义的基础,而陈独秀则认为这只是民本主义,跟民主精神想去甚远;对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纲常名教可以与民主政体相融合,而陈独秀则认为两者无会通余地;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可以不变,陈独秀则认为政体改变政治原理亦应随之变化。(6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15分)
评分项一:观点(3分)
答案l:能将陈独秀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解读是基于自身文化救国的理想,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文化的结果。
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答案3:就文本本身内容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有绝对化之嫌。
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等。
评分项二:史实(6分)
答案1:能提取文本提供的信息,并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4分)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2分)
答案1:叙述成结构。?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出处《新青年》及材料所述陈独秀与记者之间的论争内容可知是关于封建的纲常名教君道臣节等与民主共和的政体是否能相融合的问题,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前期这个时间,所以结合新文化运动前期批判封建文化即引发的结果去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中的“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与 “现代之民主主义”可知是对民主的认识不同;由“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与“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可知是对中国的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由“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与“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可知是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
(3)这一题考查的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知识迁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和语言表达等诸多能力。解答这一题需要考生现根据材料提炼出想要论证的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相应的背景、思想主张等史实作为论据,还要在答案中将史实和观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逻辑联系,并用历史性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因素在于
[?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得到光绪帝和一些官僚的积极支持
D.维新派及时提出了他们的施政纲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据材料中的“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是辛亥革命后,“觉得社会文化是 整套的, 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 决计不可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表示不满,故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的进一步的解放。故选C。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重点说的是新的救国的探索;B项说的是社会现象而不是揭示的本质;D项材料无法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材料二?“吾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语,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请回答:
①“共和招牌”的全称是什么?谁在执掌权力?国会大部分议员的出身如何?
②“尊重孔教”的真实用意何在?
③ 陈独秀要“诚心巩固”的“共和国体”指什么?
④ 材料二的局限性在何处?
参考答案:
①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立宪派和封建官僚。
②真实用意:为复辟帝制服务;麻痹人民,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利益。
③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④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
本题解析:做本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通过阅读材料,掌握陈独秀所说言语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容易解答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