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6 16:07: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以上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一些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下列商周时期实行的制度中与这种观念产生直接相关的是 [? ] A.嫡长子继承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明代初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一措施使得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最终得以了结,因此此后便不存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了,也不是皇权取代相权 B C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史实,明清时期的专制皇权更趋强化,至军机处设立达到了顶峰,故A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发展演变的理解。在秦始皇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相权对皇权还存在极大的制约与束缚,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古代历代皇帝都在试图削弱相权以强化皇权,不同时期所采用手段和形式有巨大差异,但究其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的转变 B.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的转变。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君主政制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8分).
参考答案:(1)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虽出自“一己之威”,却成就了“公天下之端”。(或秦以郡县取代分封,是历史的进步)(2分) 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2分) (2)不同:柳宗元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2分) 原因:①观察角度不同。 前者注目于郡县制的客观效果;后者注目于君主制的主观目的。(3分) ②时代背景不同。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割据,中央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而明朝废相后皇帝专权独断以至于亡国,所以黄宗羲批判帝制自专。(3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可以直接概况出秦朝实行郡县制虽为“一己之威”,但是开启了“公天下之端”。秦朝采取的政治制度维系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所沿用。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柳宗元肯定郡县制,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两人不同态度的原因实际上考查是两人所属的时代背景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黄宗羲还提出了体现时代潮流的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 ①云贵地区 ②西藏地区 ③岭南地区 ④东北地区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