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曲公法,于平等之国开设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己不完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涉及的是领事裁判权。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附件中,开始出现;与经济领域的自然经济模式无关;领事裁判权指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罪,有外国人治理,中国法律无权管理,因此和官吏任免权无关。因此ABC均错。领事裁判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己不完整。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领事裁判权的含义和出现的时间。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如《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对下图(民国二十年《申报》)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意在点明俄国侵略日益加剧的现实
B.该宣传应出现于《马关条约》签订后
C.该宣传应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该宣传应出现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4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指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革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1896年3月至10月,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给多位朋友的信函中谈到了出访欧美的感受,在给某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此行遍历诸大邦,亲觇(视察)富强之实效,中国地大物博,果能上下一心,破除积习,力图振作,亦何事不可为……”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李鸿章更加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
材料三?戊戌政变后,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太后曾对李说,“有人说你是康党”(与康有为同党),李鸿章回答说:“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简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当时李鸿章给予慈禧太后的回答?(3分)
(3)综上,简要谈谈你对李鸿章思想变化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展为“变法自强”。(4分)
原因:李鸿章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深刻认识到仅以富国强兵的方式(洋务运动)不足以救中国(3分);李鸿章考察欧美,目睹了西方富强与先进,而要变法自强。(3分)
(2)说明当时的李鸿章面对局势的变化,认为变法才能强国。(3分)
(3)李鸿章的思想变化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对时局的认识日益清醒和深刻。(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一“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到材料二“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可以看出李鸿章观点的变化。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变化的原因:李鸿章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深刻认识到仅以富国强兵的方式(洋务运动)不足以救中国(3分);李鸿章考察欧美,目睹了西方富强与先进,而要变法自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说明当时的李鸿章面对局势的变化,认为变法才能强国。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三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展为“变法自强”,李鸿章的思想变化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对时局的认识日益清醒和深刻,认为变法才能强国。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友军”指国民党军队,根据材料,国民党军队不仅 在正面英勇抗战,在敌后也与八路军配合,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6年底,几万名共产党人和国际进步人士从世界各地涌向西班牙。入伍时他们庄严宣誓:“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英国作家奥威尔奔赴西班牙时这样说道:“那个法西斯,总得有人去制止。”一介书生,就这样和新婚妻子踏上了硝烟弥漫的西班牙战场,最后被法西斯党徒的子弹击穿了喉咙。后来他被誉为“20世纪人类冬天的良心”。这个荣誉,毋宁说反映了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号。
(1)列举20世纪30年代的相关史实,证明奥威尔为什么说“那个法西斯,总得有人去制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这个荣誉,毋宁说反映了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法西斯的侵略已给世界造成严重的危害。
(2)①是对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大国与国联面对法西斯疯狂侵略时的反应的谴责与质问。可用如下史实加以说明:国联(或答李顿调查团)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没有作为;英法对意大利入侵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则宣布实施“中立法案”;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和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②是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暴行的谴责。③是对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生存的忧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