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于它是一个出身下层的思想家,站在民众的立场为民众争取权益”,材料中的思想家是代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思想家,根据所学,选择C。AB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B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原因:旧的统治秩序的崩溃;农耕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人的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管子 明法解》说:“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据此推理,法家思想中的“法”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正是“法”才导致了贫者不敢夺富者的财富,所以,据此推理,法家思想中的“法”当然也就利于保护有产者利益,而其他几个选项是无法体现出本题的主旨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中的“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仁”被历代儒学家继承和发展,BC D属于宋明理学的新内容,“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观点,“理”、“格物致知”是朱熹等人的观点,因此可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注意注意儒家的发展演变和不同代表人物的具体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
“六经”
①核心是“仁”
②政治:以德治民、克已复礼
③教育:有教无类
孟子
《孟子》
①仁政和民贵君轻 ②性本善
荀子
《荀子》
①仁义、王道并用,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②性本恶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君权)
三纲五常 (道德)
宋明理学
二程
颢颐
①万物本原是天理
②“父子君臣”、“人伦”即天理
③格物致知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①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之善
陆九渊
心本原,心即理,万物在心中 ②内心反省得理
王阳明
①心外无物无理,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
儒学思想
李贽
《焚书》
《藏书》
否定孔、儒权威, 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个性自由,私欲自然,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尖锐地揭露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以百姓忧乐判断治乱,
主张“天下之法”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经世致用: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人概括)
王夫之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唯物论)
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认识论)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考点:儒学发展历程
点评:还可以考查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