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全面抗战爆发前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稳妥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这种“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物质基础
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抗战全面爆发前“大撤退”的意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A和D显然不对,而C也不符合时间,只有B符合当时的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吸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以此判断与这两种观点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第一种观点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则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但也继承了部分传统文化;第二种人的特点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西文化的全盘否定与肯定的态度,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故D项正确。根据分析,ABC项均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一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这支军队应是
[? ]
A.新四军
B.八路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
A.国民党统治区
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农村革命根据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易用排除法进行分析,BC 两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A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与材料中所给的时间 1934 年不符。故选D。1934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广泛的根据地建设。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1919—2009,九十年的历史探索与实践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09谱写的历史乐章主题分别是民族
A.觉醒,崛起,独立,振兴
B.独立,觉醒,振兴,崛起
C.觉醒,独立,振兴,崛起
D.崛起,觉醒,独立,振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阶段特点。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1979年,改革开放促进了民族振兴;2009年中华民族崛起。结合选项一一对应,所以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