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4分)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4分)
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4分)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2分)
(2)人民当家作主(答人民民主、主权在民等皆可)。(2分)
历史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2分)
(3)民主联合政府。(1分)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1分)
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4分,原因部分,言之有理也可)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出处可知应从孙中山的观点主张中去找答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问可以转化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建立的原因,或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人民民主的政权,第二问需要回归教材,1931年前,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在根据地广泛展开土地革命,翻身的农民阶级踊跃参军参战支持革命。
(3)从材料可知要求建立的是民主联合政府,也可以结合中共七大来回答该题,依据书本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性质为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小问要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类容来思考,抗战结束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逐渐失去了民心;解放战争推翻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从“近代前期”“保卫国土”“ 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不令倭得”等信息可了解到此事件发生在近代前期,为保卫国土坚决抵抗不要让日本侵略者得到,符合题意的是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选C。A项与材料“不令倭得”无关;B项战场是在海上;D项并未进行殊死抵抗,而是执行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进行了撤退。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其强调辛亥革命为一段2132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结合所学应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D项正确,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是B;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是新中国的成立。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下列史实能证明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有
①淞沪会战? ②台儿庄战役? ③百团大战?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都是由国民党军队所取得的,故①②是符合题干要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结果,故④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百团大战是1940年由彭德怀指挥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起的战役,与国民党方面无关,故③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点评:国民党的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的关系。区别:(1)采取的抗战路线不同;(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3)战场的范围不同:正面战场在国统区划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4)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正面战场是大兵团作战,进行的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进行的是游击战和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战略地位不同: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主要起战略配合作用。相互联系:(1)两个战场的联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是互相依存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目标是一致的;(2)战略防御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3)战略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就不可能到来;(4)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相互配合,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的社会调查中,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了一座十分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第六个字已辨认不清:“丁十豪,分田□。”正当同学们为文字及其书写年代争论不休时,有一同学又发现墙缝中有一张发黄的照片,模糊可见镰刀斧头的革命旗帜。由此他们得到的一致结论是(?)
A.红军斗争的见证
B.太平军的战斗檄文
C.北伐军留下的标语
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江西与湖南交界表明该革命斗争的地点是远离中心城市的山区,镰刀斧头的革命旗帜表明工农联合革命,分地主的土地表明是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所以都符合A项内容。B项内容不符合第三个条件,C项为无关项,D项内容不符合第二个条件,故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