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原因
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B.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C.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D.土地兼并的剧烈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原因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和生产组织的小型化。D项是错误的;它不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原因。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土地的何种经营方式
A.自耕农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租佃制经营
D.官民合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租佃制是是租赁关系,承租人与被承租人仅仅承担收租与缴纳租金契约,并无人身行为权受到控制,类似银行的借贷关系;田庄制是雇佣关系,被雇佣人的一部分人身行为权受雇主限制。很明显,“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是租佃制经营的一大特点。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右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A.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材料信息“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表明八卦是人们长期劳动得出的结果,与此对应的为C项。A项中“唯一方法”的说法太绝对;B项是材料的表面意思;材料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排除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四?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等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五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⑴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6分)
⑵结合材料三,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⑶材料四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⑷《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种理想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
⑴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实行初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6分)
⑵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
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2分)
⑶家庭是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提倡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6分)
⑷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社会经济基础:小农经济。(4分)
本题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遭到破坏;从材料中“初税亩……初者,始也”可知,承认了土地私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可知,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第(2)问,从材料中“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可知,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可知,自耕农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第(3)问,从材料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多子多福”“子孙满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进行总结即可;第(4)问,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其存在的经济基础联系史实可知是小农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3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抵,酒泉二界上,有松的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繁殖)”
材料四?三国魏初年,仓桑任敦煌太守,“旧
大浅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制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五?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请回答:
(1)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3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8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且范围逐渐扩大;用牛犁耕逐渐推广;
手工业制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9分)
(2)两者联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3分)
(3)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6分)。
(4)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6分)
(5)农具和农用动力的革新;统治者的政策或改革;社会环境;广大人民的劳动;前朝农业的奠基等。(任意4点得8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