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一书中这样写到:“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与上述材料所指革命相吻合的事件是
[? ]
A.《权利法案》
B.火车机车
C.《百科全书》
D.巴黎公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1中徐光启把欧洲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了中国,并分析“相互的启蒙”没有持续下去的原因,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6分)
(2)依据材料2、3对比材料1,说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3、4说明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有何新发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6分)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原因:一些西方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在自然经济的影响下,当时的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6分)变化:从伴随传教而传播文化到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之路;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利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
原因: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的衰落、闭关锁国的推行使中国科学技术严重落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危机,进行洋务运动。
(3)(2分)从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2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的过程;只有对外开放、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先进科学技术,才能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科技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梦溪笔谈》记
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
速。”这一发明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唐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三百多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经典力学
B.普朗克的量子论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