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保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三通两制保和平”可知,当时实行了“一国两制”和“三通政策”,这就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解决两岸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停止炮轰金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②“求同存异”方针③“一边倒”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做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
回答:
(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 (2分)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 (2分)谈谈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2分)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 (2分)(至少列举两种以上)“帝国文化兼纳的“百家”的含义指的是什么?(2分) “释道”又是指哪两种思想(2分)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6分)
(4)依据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4分)
参考答案:(1)有教无类;贵贱有序或克己复礼。孔子的主张既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 (3分)
(2)宋词、话本、南戏、风俗画、书法。(答对两个得全分)“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各种思想流派;“释道”指佛教与道教(5分)
(3)美国承认、尊重外来文化;中国对外来文化存有排斥心理。如唐朝实行开明对外政策,出现了大唐盛世等(如答秦汉与改革开放亦可)(5分)
(4)文化的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同的文化应互相借鉴,在融合中不断发展(4分)
本题解析:问题一,私学文化指打破官府垄断的民间办学,在中国以孔子为开端,官府垄断之下,只有贵族子弟有受教育的权力,这和其有教无类思想有关,即不管什么身份,都有权接受教育。但他又主张贵贱有序,进步和保守同在。问题二,可联系史实举例,并联系教材得出第二小问,分析材料,释道分别指佛教和道教。问题三,由美国学者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可知美国尊重外来文化,由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会引来唾骂说明中国排斥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持开放态度是国力强盛的表现。问题四,对文化应该兼容并包,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其以文化为核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和中美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等问题,最终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客观正确认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的含义是?
A.废除厂矿企业旧制度,树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废除旧的不合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制度
C.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族共同发展
D.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情况的识记、分析、判断能力。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指的是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A、B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工矿企业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采取的措施。C是党在民族地区设立自治区,以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清代)李毓秀《弟子规》。以上文字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中的
A.孝
B.节
C.悌
D.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可知没见的不要轻易相信,不知的不要轻易传播,这是“信”的体现,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