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从这段引言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统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B.欧洲各国将不存在差异
C.主张各国保留自己的特点
D.主张建立欧洲联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维克多·雨果在很早以前就提出通过联合实现和平,说明了欧洲统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故选A。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各国不存在差异,只是说联合在一体;C项不是雨果中心意思;D项错误,欧盟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雨果的年代无法预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历史人物①周学熙②荣宗敬③荣德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的,依据这一标准,从下列选项中再选一个
A.宋子文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张謇符合这一标准。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3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 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2分)
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 。(2分)
关于认识论,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守仁(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2分)
(2)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反宗教神权与专制暴政;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3分)
原因: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随着对中国现实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现实的停滞与落后。(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解答时要依据材料结合已学知识归纳分析,一定要答出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即哲学化、思辨化。第二小问关于两派的不同观点,要从“本原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即可。
第(2)问,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深层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把握分析的角度,分析背景时注意从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经济: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反宗教神权与专制暴政;思想文化: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争论的结果对中国的形象不利的原因应该从中国、西方两方面考虑。西方: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中国:中国现实的停滞与落后。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有一段1961年的一次会议的宣言是这样描述的:“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惟一的基础。”请问,这个会议是
A.亚非会议
B.中印外交会议
C.日内瓦国际会议
D.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信息“1961年”“ 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A.亚非会议是在1955年;B.中印外交会议也与题干不符;C.日内瓦国际会议是在1955年;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因此选D。
点评:高考特别注重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下的阶段特征、政治格局演变与经济格局演变的内在联系的考查;也注重将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和综合实力消长、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地区热点等问题的密切联系起来命题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旧唐书》中,“三教”一词共出现24次,比《新唐书》之外的其他二十二史中出现的次数加起来还多。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三教指的是儒、佛、道
B.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C.说明唐朝时三教已经融为一体
D.唐时三教对立情况严重,冲突激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三教合一”。三教指的是儒、道、佛,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但并非融为一体;道教和佛教的发展虽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儒学仍为正统;D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