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革命党人朱执信于1906年在《民报》上发表了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学说的文章,该文章是?
[?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共产党宣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图为近代某时期通行护照,从中可知当时广东

A.军民北上抗击 八国联军
B.曾经为武装反清进行过动员
C.支持五四运动中的北京学生
D.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进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图片中“中华民国元年”可知该通行护照颁布的时间是在1912年,故B项符合题意;A、C、D与图片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开展土地革命,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图一时期制定了怎样的土地革命纲领?(2分)
(2)中国革命形势由图一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发展演变为图二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4分)
(3)结合图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什么?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克服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得到巩固并继续发展的?(6分)
(4)图三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怎样的态势?为何选择中原地区?该态势有何战略意义?(6分)
(5)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2分)
参考答案:(1)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纲领。(2分)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到达陕北。(2分)抗战全面爆发后,挺进华北,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2分)
(3)晋察冀。(1分)军事上反“扫荡”,对国民党顽固派发起的军事进攻予以坚决回击;政权建设上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经济建设上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土地政策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党的建设上开展了整风运动。(5分,答对任意四点可以得满分)
(4)态势:1947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或战略反攻开始)(2分)原因:敌兵深陷陕北和山东战场,中原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该地战略位置重要,可吸引敌兵南下,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2分)意义: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2分)
(5)通过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一题主要考查的是国共对峙十年中中共进行土地革命的纲领。D
第二题考查的是敌后抗日战场的形成过程,长征中形成革命根据地,到抗战全面爆发后,开辟敌后战场形成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三题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克服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使敌后抗日根据得到巩固并继续发展,1941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对政治、经济、军事进行建设。
第四题考查的是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在1947年开始,之所以选择这个地区,一是军事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二是敌人的军力比较薄弱,再是可以可吸引敌兵南下,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战略反攻的意义是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第五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大战役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C.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D.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大革命时期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大革命的核心是北伐,北伐的核心目标是消灭列强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所以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封锁线》中唱道:“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里的“迷雾”是指( )
A.右倾机会主义
B.“左”倾错误
C.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在红军长征时期党内仍然弥漫着“左”倾错误,直到遵义会议才解决素有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