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3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
角度三?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
(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迹象”: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出现了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或活跃的儒家思想)。(4分,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的僵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因素: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清朝专制统治更加腐朽。(4分,若答洋务运动等自救运动失败给1分)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4分)
作者认为前者符合世界大势,后者“昧视”时代的要求。(4分)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分)
表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2分,或答肯定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4分,合理表述均可得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角度概括明清时期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角度概括明清时期封建统治对社会转型的阻碍。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以及所学知识,清朝统治日益腐朽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是指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政治变革,、“暴力反洋运动”是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但是盲目排外。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回答,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回答。
(4) 吧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言之有理,如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从材料中《东京梦华录》、五更点灯、早市等信息可以判定是宋代夜市和晓市已出现且很繁华(东京即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此选C。
点评: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政策
D.反腐倡廉的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为官仕吏”。”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AD与题干无关,C说法绝对化,因此选B。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
A.唐朝的市有时间限制
B.唐朝的市坊分立
C.唐朝时商业活动有地域限制
D.唐朝时期商业繁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