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了中国贫穷的根源
B.发现了洋务运动的根本弊端
C.找到了工业生产的规律
D.认为办洋务运动的重心应该转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发展民用工业以“求富”。故选D。A项说法错误,中国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腐朽;B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弊端在于其指导思想;C项说法材料并未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872年9月15 日《纽约时报》有一篇《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报道。与选派这批留学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开创中国教育近代化之先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迅猛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年间,当英国使团团长马戛尔尼邀请福康安参观他们的新式武器时,这位清朝的名将居然很不屑的说道“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希罕。”
材料二:同治三年,李鸿章书恭亲王和文祥,“(中国士大夫)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造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萎。……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阶段分明;
第一阶段(1950—1959),我国与外国签订购买成套设326个,包括苏联215项,东欧国家108项,西方国家3项,其中97%是重工业。
第二阶段(1960—1971),从1963年到1966年,我国先后从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等国签订80多项引进合同,进口成套设备84项,用汇218美元。
第三阶段(1972—1977),对外签约成交达3916美元,其中成套设备汇约3115亿美元,占80%,其中包括从美国引进的彩电显像管或成套生产技术项目,购买英国三叉载飞机等。
第四阶段(1978—1989):重点引进软件技术,以增强我国研制、设计和创新能力,引进项目以单项技术为主,进口自己不能制造的单机、关键设备。
第五阶段(1990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结合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技术创产析发展新模式,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发展道路。
(1)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国统治者上层对外来技术态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4分)
(2)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愿望是否得以实现?(10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列举三项在第一阶段我国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第四阶段除引进技术之外中国经济有何重大创举?五个阶段中,中国对技术引进经历了怎样的道路?(8分)
参考答案:(1)低估西方技术到主动学习;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内忧外患使统治者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4分)
(2)得以实现部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培养人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6分)
未实现部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象日本一样强大,也没有使日本依附中国,明治维新后日本崛起,对中国发动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4分)
(3)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5 分)
从成套设备的引进——偏向注意引进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3 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将“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阅读下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问题:
(1)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快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2)四大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一五”计划的指导作用,苏联的帮助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