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A.14世纪末 B.15世纪二三十年代 C.15世纪八十年代 D.16世纪晚期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四?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等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五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⑴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6分)
⑵结合材料三,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⑶材料四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⑷《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种理想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
⑴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实行初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6分)
⑵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
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2分)
⑶家庭是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提倡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6分)
⑷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社会经济基础:小农经济。(4分)
本题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遭到破坏;从材料中“初税亩……初者,始也”可知,承认了土地私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可知,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第(2)问,从材料中“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可知,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可知,自耕农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第(3)问,从材料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多子多福”“子孙满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进行总结即可;第(4)问,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其存在的经济基础联系史实可知是小农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形成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畜力代替人力,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一次重大的农业动力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①私田是井田制下的产物,所以①不正确,这样ABC三项排除。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七夕乞巧》诗云:“……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七孔针或九孔针为巧)与这一风俗密切相关的认识是
A.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B.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C.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凡尔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