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88年英军武装入侵西藏,该事件印证了下列哪位作者在其著作中的正确分析
[? ]
A.林则徐
B.魏源
C.徐继畲
D.姚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非常深刻
C.认为中国有能力战胜英国
D.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是器不良也……是技不熟也”直接说明了林则徐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答案选D,A C两项表述正确符合林则徐的主张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林则徐并未能认识清楚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是由于国力落后和政治军事腐败所致。
点评: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林则徐和魏源则处于向西方学习的起点,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近代化拉开了帷幕,这可能要比地主阶级直接向西方学习军事的直接作用要大,本题即是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与革命是活跃在中国社会中的两种救国力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者都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国家
②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③都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在政治领域的影响
④民国的建立意味着民主最终战胜了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帝制,并没有把整个封建制度推翻,所以民国的建立意味着民主最终战胜了专制的说法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显示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社会科学”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