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出现的大企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企业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
B.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
C.大企业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D.大企业时代,政府对企业采取不干涉态度并未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大企业出现后,政府与大企业之间的关系趋于密切,其表现是企业家和金融家成了国家官员,这些大企业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甚至掌握着各国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D.“海上马车夫”的造船技术优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到17世纪荷兰已经成为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而西班牙和葡萄牙依旧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所以荷兰能战胜西班牙和葡萄牙说明,荷兰的制度比它们先进,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8分)近现代以来,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先进”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直到18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过英国产品。但是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一直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 摘自左大培《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19世纪初英国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4分)指出该经济政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洲殖民地与欧洲的工业化之间的关系。(6分)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摘编自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棉织品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10分)
材料四?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解放前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
| 解放前最高年
|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
年份
| 产量
| 1949年
| 1952年
| 1983年
|
棉花
| 1936
| 84.9万吨
| 52.4
| 153.6
| 546.2
|
棉纱
| 1933
| 44.5万吨
| 73.5
| 147.4
| 734.8
|
棉布
| 1936
| 27.9亿米
| 67.7
| 137.3
| 533.3
|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和1983年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时间
| 主要原因
|
1952年
| ①
|
1983年
| ②
参考答案: (1)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2分)目的:加快本国传统的纺织业发展。(2分)影响: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工业革命。(2分) (2) 关系:殖民地为英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2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欧洲的生态环境保护或预示新经济时代的来临,(2分)但是造成了殖民地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殖民地经济发展落后。(2分) (3)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棉织品产量大量增长;(2分)经济危机导致棉纱价格下降。(2分)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 (2分)影响: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促使“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分)客观上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2分) (4)(共6分) 时间 原因 1952年 国内的和平环境(1分);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分) 1983年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亦可)(2分)。
本题解析:第(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作答;第三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作答。第(2)题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欧洲……依赖殖民地的棉田”“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是万幸……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亚洲……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作答。第(3)题的“原因”可根据工业革命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作答;“影响”可从危害性和客观进步性这两个方面作答。第(4)题根据时间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此后,西方各国为促进商品生产和贸易发展,纷纷举办大型博览会。 材料二?从1876年到1984年,这108年的时间,美国举办过14届世博会,14届世博会其实就是完成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其中,1933年,芝加哥举办了世博会。 材料三?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石沉大海,没有结果。而在2010年,上海即将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这是中国比较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与邀请世界走向我们。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以古代中国帝王的王冠为造型,其展示的内容将帮助参观者短时间内遍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了解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厚内涵。? ——以上均根据《凤凰网》整理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51年英国举办世博会的社会背景。(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3年芝加哥举办世博会的经济环境。针对这一背景,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没有结果,而举办世博会的愿望能在2010年实现?( 8分)
参考答案: (1)日不落帝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完善。(任意2点4分) (2)经济大萧条(2分);新政(2分);影响: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等。(2分) (3)原因:20世纪50年代:①中国过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外交上“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②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4分) 70年代以来: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建交,实行多边外交政策;③对外开放;④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⑤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任意2点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851年英国举办世博会背景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要特别注意时间提示“1851年”。结合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特点、政治进程及对外殖民等情况归纳总结。这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议会进行了改革、殖民势力达到最强时期,具备了政治、经济及外部条件。 (2)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及美国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的掌握。解答时要注意时间“1933年”,正是危机时期。为渡过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战后,这一政策进一步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来。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发展变化。解答时注意时间“1958年”的提示,同时联系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及外部环境分析当时没有举办世博会的原因。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分析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欧美工业文明与亚洲农业文明的碰撞,最初的最直接的反映是 [? ] A.血腥的殖民侵略引发了亚洲革命风暴 B.亚洲国家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先进的生产方式为亚洲各国所接受 D.亚洲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