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 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张謇在《致袁世凯函》中指出,当时中国“潮流万派,毕趋共和”。据此判断,该信函书写于
[? ]
A、1894年
B、1898年
C、1905年
D、1911年
3、判断题 图一与图二相比,相同点有(? )

①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其产品都直接投入市场
③都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④资金都很充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选择题 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
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
C.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
D.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
5、判断题 下表列举了清代某一机构的结构及大致分工。据此判断该机构是
股别
| 主办国家
| 主办其他事务
|
英国股
| 英、奥
| 通商、海关、税务
|
法国股
| 法、荷、西、巴西
| 传教事务、各处招工
|
俄国股
| 俄、日
| 陆路通商、边防、边界、庆典、礼宾、有关官吏的人事行政和考试等
|
海防股
| ?
| 南北洋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要塞炮台、制造、学校、电线、铁路、矿务
|
A.粤海关?B.内阁? C.总理衙门? D. 外务部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