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B.在封建社会早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C.中唐以来,这一政策有所放松
D.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废除了这一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仍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因而D项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2分)广州的经济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过安州一处对外通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总量的3%左右。
①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材料二?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旅居南洋归侨陈启源在广州地区南海简村创建继昌隆缫丝厂。这是我国第一家商办近代化胡器(外国机器)缫丝厂。
②依据材料二,指出此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此类企业产生的原因。(4分)
材料三? 1979年,中央确定对两省(广东、福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③材料三中的“重大的决策”是什么?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4分)
参考答案:①“海禁”和“闭关锁国”。(2分)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2分)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2分)
③创建经济特区;(2分)先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一中的“十三行”信息可知清代实行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制订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保护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从而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2)陈启源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典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结合所学可以直接归纳其产生的原因或背景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3)结合材料三中的时间特征“1979年”可以直接联想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决定在中国沿海地区先创办经济特区,首批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城市;结合所学可以回答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大体进程是:先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
点评: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历史上的对外开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放的前提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放;新时期的开放是在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开放;②开放的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适应外国殖民主义的需要而开放,反映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政策;新中国的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③开放的结果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有利于外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开放则有利于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均田制是封建统治者把国有土地分配给百姓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起源于北魏结束于:
A隋朝 B唐朝 C宋代 D元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唐朝中后期,均田制被破坏,租用调制无法维持,780年,实行两税法,从此,均田制被淘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五倍的税率纳税。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举的作用包括
①增加了财政收入?②加强了经济调控?③强化了“工官”制度?④打击了商人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西汉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课以重税,这即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可以打击商人势力,加强对经济调控。“工官”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皇室,其生产水平最高,题干中的措施属于“抑商”的体现。题干中“五倍的税率纳税”体现①,“政府曾令”体现了②,“没收其全部财产”体现了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商的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因此排除③。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关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命题角度主要集中在对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的比较,以及这两项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上。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C.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结合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当时因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危机,巩固统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