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我国土地所有制从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 ]
A.商鞅变法
B.公田的大量抛荒
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铁器农具的出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2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 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一一《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3分)该法典有何影响? (3分)
(4)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3分〉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
(5)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1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1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分〉
参考答案:(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4分)
(2)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6分)
(4)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3分)
(5)加强法制建设。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6分)
本题解析:(1)两小问,一出自材料、一联系课本。材料一中选取的文字出现的三宗罪无论是谋反、谋大逆还是谋叛,都是针对于所谓的“国家”,密切关系到上层统治阶层的切身利益。而对这些罪的惩罚力度很大,皆处斩。由此便能自然而然概括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本质。(2)这一题套路还是沿袭上一题,只是第二问由本质变为影响,仍然属于历史事物的基本要素,解答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此题重复的设置没有太大意义。(3)这一题承上一题,考查角度也是相似的,一中一外形成比较,立意还是不错的。拿破仑法典的意义十分重要,在高考中也是频频体现。(4)此题可以说是完全脱离材料,考查综合比较的能力,具有鲜明的区分度。在一些列基础小问之后来个综合能力考查,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5)就像最阅读理解一样,整个材料一看就知道第一句为主旨句即阐述观点的句子。根据材料出处的时间(一般材料的出处都对解题有帮助)可知是“文革”刚结束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那么第二小问的背景就可以轻松可知。第三小问则是改革开放那个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的成就,属于基础再现认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思想,下列内容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
A.“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B.“盐铁官营”
C.“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
D.“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符合重农抑商的思想,献粮食多的人可以拜爵,可以免罪;B项是政府经营盐铁,不让市场参与;D项是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因此ABD均符合重农抑商政策。C项是说的农商均衡,与材料中经济思想不符。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灾难,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以应对,或防范,或救灾,曾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教训。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共发生旱灾170次,水灾163次,虫灾55次,雹灾39次,霜冻18次,风灾31次,疫灾19次,牛疫19次,地震61次……。
材料二?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朝廷下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五代时期灾害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指出我国古代灾害发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古代统治者的救灾措施,(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荒政”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简要说明理由。(10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康熙、雍正年间水患较少,而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