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11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而在116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这一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材料2: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3: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耗资1 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4: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讯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1)据上述材料,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4分)
(2)据材料3、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6分)
(3)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大作用和影响。(6分)
2、判断题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3、判断题 阅读下面材料: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这场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学生.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请结合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右图是岳麓山上一墓碑,墓碑的主人的主要功绩是推动了下列哪次起义

A.萍浏醴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5、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下列关于“这场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只有学生和知识分子参加?②工人阶级是先锋
军?
③“这个丢失的省份”指山东省?
④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