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认识表明
A.儒学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东亚发展应建立在借鉴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
C.西方发展模式是当今东亚唯一的发展模式
D.东亚社会现代化照搬了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指出:“在过去20年间,?全球对外投资增长了6倍,但70%都在发达国家之间。……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该文章表明经济全球化
①加速了资本要素的跨国界流动?②使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趋于公平?
③正在加剧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④扩大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
[? ]
A.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三次大规模侵略战争,除了攫取大量政治经济权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迫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所以A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B项说法错误,直至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自然经济才完全解体,C项表述不够准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未开放内地通商口岸,D项也只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观察下表分析中国丝茶出口的特点,你认为这特点对中国社会转型影响最大的是(?)
年份
| 茶(磅)
| 丝(包)
|
1843
| 17727750
| 1787
|
1849
| 82980500
| 16298
|
1854
| 109369000
| 54233
|
1858
| 103564400
| 85970
|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
C.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推动中国的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农产品商品化加强,对社会转型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是外国商品侵入的影响,材料并未体现中国的进口情况;CD项说法都正确,但不是最大的影响。
点评: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口量增加,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3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xiáng x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材料三?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 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它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第一,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第二,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第三,明令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第四,强调注重小学手工科。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 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四?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推行“教化”的主要措施(2分),指出其目的有哪些?(2分)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3分)
(3)请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的这些改革措施有哪些历史意义?(3分)
(4)请根据材料四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分)。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措施: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兴办太学;③在各郡县设立学校(一点1分,任答两点给2分)
目的:①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1分);②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1分)
(2)原因:①英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自由民主平等意识的扩展);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③英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通过发扬英语传播英国文化;④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实用人才;⑤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酌情给分。(一点1分,任答三点给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3)意义:①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1分)
②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1分)
③促进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等。(1分)(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4)趋势: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结合)。(1分)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1分)
②反思20世纪以来的精神危机,重建精神价值。(1分)(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本题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董仲舒推行教化的措施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由此可以看出其目的是: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的此举是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而服务的。
(2)本问要依据材料找出伦敦大学的创新之处,然后依据其创新分析原因;材料中的创新之处有: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结合所学19世纪中期的英国相关知识,总结出原因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
(3)材料中的教育部的改革措施有: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小学可以男女同学;注重小学手工科。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依据所学知识,这些措施有利于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等。
(4)依据材料中的美国“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法国“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可以看出各国重视人文的原因是:反思精神危机,恢复道德教育;结合所学,各国重视自然科学的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