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古代粉彩瓷器工艺水平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是在
[? ]
A.唐代宗时期
B.宋仁宗时期
C.康熙时期
D.雍正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孟子·尽心上》:“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材料中的“匹妇蚕之”反映的手工业的形态是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中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男耕女织”是其真实写照,“匹妇蚕之”可以理解为妇女养蚕纺织。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幅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
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A.士商地位平等
B.崇尚“富而好礼”
C.鄙视“货殖功利”
D.重农抑商观念淡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经营不让陶朱”可以看出,这是反映了当时追求经商财富的梦想,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同时“货殖何妨子贡贤”说明在经营商业的同时,也注重儒家道德,强调“富而好礼”,故选B。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且不符合事实;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重商思想的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了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D.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原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从“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以看到棉布的普及程度是相当高的,实际上强调了棉布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题干无法反映出A、B、C三项内容,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重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主旨正确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如果你在清朝前期巡游江苏,不可能看到的景像是? (? )
A.苏北农村种植了棉花
B.苏州有较大规模的丝织工场
C.苏南有工商业市镇
D.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外国商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明末,在江南部分地区的部分行业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典型的如苏州的丝织工场,由于棉花的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但是由于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上不可能流通大量的外国商品。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