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反映的战争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井冈山之歌》:“罗霄山脉的中段,有一座雄伟的高山……你是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 ]
A.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开始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D.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所述太平天国运动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却没有能够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辛亥革命却成功了,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主张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 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反映了义和团 ①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 ②运动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④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的重要保障。
本题解析:本题的中心是社会发展问题,涉及教育、时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属于跨度大,范围广的大题,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分析表格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总体上没有超出教材范围,是中规中矩的试题。
(1)从材料一陈嘉庚和黄炎培的话语中归纳出“教育救国”的主张,联系半殖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指出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无法实现的原因)。
(2)依据解放战争即将结束的形势简述背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简述“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内涵。
(3)从材料三中的图表出发,既要点明总体趋势,也要分时段简要表述。联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分析有增长也有失误的原因。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出发,简要说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的原因。
(4)从借鉴过去、面向未来的角度出发,有总结、有探索、才有发展。
【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修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转折。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