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36分)经世致用是儒学悠久的传统思想,提倡学术要面向现实,服务现实。每当社会面临危机之时,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以此为号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姚安公曰:子弟读书之余,亦当使略知家事。略知世事,而后可以治家,可以涉世。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黠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取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纪昀《闻微草堂笔记》
材料二?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三?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彼之大炮远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林则徐指出“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经世派痛定思痛,他们或“寻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求制驭之方;或为御侮而兴利,“师夷长技”谋国富兵强,提出要“以彼长技,御彼长技”。他们关注夷情,认识到“欲制外夷者,比先自悉轰情始”。
——黄毅《近代经世思潮与洋务思潮之比较》
材料四?近代经世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经世致用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局限,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遣。
——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度其历史影响》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学术风气的弊端;为此,顾炎武提出了哪些主张?(10分)
(2)联系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林则徐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之处及其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8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经世致用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各阶段特征。(1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世致用思想现实意义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弊端:空谈义理,脱离现实;醉心科举,求取功名;漠视家国命运。(6分)
主张:关注现实,反对空谈;提高道德修养。(4分,仅答经世致用,或“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得2分)。
(2)发展之处:林则徐使经世致用思想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开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之风气。(2分)
基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说明:鸦片战争的刺激,加剧了封建统治危机;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于是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4分)
(3)评价:一方面,肯定了经世致用思想对近代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西学传入;(4分)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该思想追求功利、缺乏远见的局限性。(2分)
特征:“器物”(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或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文化”(或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6分)
(4)知识分子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务实革新的精神,求真求是的学风;关注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6分。不必拘泥于答案表述,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弊端”: 提炼材料一信息“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以求取功名”即可得出“醉心科举,求取功名;漠视家国命运”,据材料“黠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即可得出“空谈义理,脱离现实”。“主张”: 提炼材料二信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再联系顾炎武的主张 即可得出。
(2)“发展之处”和“ 基本主张”: 提炼材料三信息“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 寻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他们关注夷情”, “欲制外夷者,比先自悉轰情始”。 再联系林则徐的主张 即可得出。“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即林则徐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3)“评价”:提炼材料四信息,一定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概括作答,注意“近代前期”、“ 阶段特征”,切记罗列史实。
(4)“认识”:此问属于启示类,要注意总结上述三问,从现实意义角度回答。切记罗列经世致用思想的史实。“顾炎武提出了哪些主张”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林则徐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之处及其基本主张”可以得出“具有务实革新的精神,求真求是的学风;”、“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各阶段特征”可以得出“关注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没有转化成革命行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B.资本主义萌芽因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发展缓慢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
D.缺乏明确而完整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构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也是因果选择题。因各选项都同题目要求构成因果关系,迷惑性极强。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辩证规律,只有B项从更深层次上对现象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黄宗羲在汲取西方科学成果乃至方法的同时,却提出西方数学源于中国句股之学的重要观点,即概称的“西学中源”说。确立这种学说的真实意图
A.激发民族自尊自信,推动传统科学研究
B.普及西学,促进中西会通以复兴民族国家
C.抵制崇洋,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越感
D.要求吸纳西学以中学为框架,防止以夷变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观点,黄宗羲处于明末清初时期,此时正是西学东渐时期,但是黄宗羲提出西方数学源于中国句股之学,其目的是让西学在中国顺利传播,以此挽救国家危亡,复兴国家,所以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结合史实分析他们二人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长期争霸和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导致国家分裂。(2)韩非子认为分封制已不能来治理当时的百姓,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任命官吏代替世袭的贵族,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用韩非子的理论,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巩固了统一。(4)这种政治制度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1)明朝统治者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宦官专权,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日益腐朽,渐趋衰落。(2)同时,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明朝中后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出现了反封建和要求民主的思想。(4)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对于剥削压迫人们的君主应当仇视,不必绝对效忠。(5)黄宗羲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分析说明:(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韩非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要求,所以是进步的。(3)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观点的标准。
本题解析:本题为历史人物思想主张比较论证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史论结合等多种思维能力。题目的知识和能力内涵十分丰富,从知识看要有深层次的理解;从能力看,包括了识记、理解、历史阐释和知识升华等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第一问要求概括二者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比较容易。第二问要求谈对该问题的认识,是答题难点。解题的关键是从第一问的回答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本质的东西。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曾用“发明民主精义”一语评价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引用黄宗羲的观点佐证自己的论点。下列各项中钱穆不可能引用的是
A.“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B.“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C.“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以分权的方法限制君权,ABD都与之相符;C体现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是黄宗羲的观点,因此选C。
点评: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备考策略: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为主线,梳理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把握儒学发展演变历程中代表思想家的主张及影响,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认识儒学主流思想的演变阶段的特征和影响,理解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评价儒学发展演变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影响;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