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山东省泰安市2008年高三期中考试,历史,37)1956年—1966年被称为“文艺学术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广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
C.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素材丰富
D.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
2、判断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方面的重大成就是(? )
A.积极扶植乡镇企业,开辟了工业发展的新路
B.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加快消费品工业发展
C.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选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D.全面整顿铁路运输,保障国民经济动脉畅通
3、选择题 以“讽刺旧式婚姻压抑人性和虚伪丑陋”为题材的第一部故事片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难夫难妻》
D.《故都春梦》
4、判断题 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常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谍”,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材料二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重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奋斗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着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中国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是在
[? ]
A.新中国成立后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后
D.“两种教育制度”实施后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