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三: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水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政治对近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影响极大,请列举政治对它们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3)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使教育、科技文化事业都获得重大发展;“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文化、教育和科技都遭到巨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正常发展道路,又促使教科文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发展科技、教育的口号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科教兴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安徽省濉溪县200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29题)(16分)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一份文化遗产传给后代,这种薪火相传的过程就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请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展览一: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⑴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7分)
?
| 中国?孔子
| 古希腊?苏格拉底
|
时代特征
|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铁农具、牛 耕出现,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 ①
|
思想观点
| ②
| 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
评价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 ③
|
?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的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已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⑵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
⑶某中学准备就丙的观点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
展览结束语: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21世纪是东方的时代”,这是近年颇为鼓舞人心的预言。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⑷请根据结束语及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①雅典民主制度全盛;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②仁;仁者爱人;礼,克已复礼;
③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7分)
⑵甲:反对学习西学。乙:第一层次:主张学习西学;第二层次: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丙:第一层次:主张学习西学;第二层次:主张不仅学习西学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6分)
⑶如19世纪后期“西学中源说”的危害分析等。(1分)
⑷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开拓创新。(2分)
本题解析:
本题为文字和图片材料题,图文并贸,通过历史材料来设置情境,又线索清晰,思路开阔,综合性和灵活性强。主要知识点包含了新教材上属于必修Ⅰ、必修Ⅱ及必修Ⅲ的相关内容。同时,时空跨度大,涉及中外,但总体上难易适中。
解答第(1)问,学生需掌握孔子的观点主张及苏格拉底观点主张产生的时代特征、影响。
解答第(2)问,学生要能准确判断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及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答第(3)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要紧紧结合丙的观点。凡课题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所确定的课题必须是可研究的,不能把所有的总是都当做课题。从形式上看它不完全等同于自命题作文,应是下面的、陈述的、简短的。应包含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会是什么等。
解答第(4)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应从整体上来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方面的实质是
[?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
A.“文革”末全面整顿急需人才
B.“文革”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
C.拨乱反正的任务基本完成
D.真理标准的讨论进行之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