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
改良文学之声,已起于国中,赞成反对者居其半。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议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其故何哉?盖以吾国文化,倘已至文言一致地步,则以国语为文,达意状物,岂非天经地义,尚有何种疑义必待讨论乎?其必欲摈弃国语文学,而悍然以古文为文学正宗者,犹之清初历家排斥西法,乾嘉畴人非难地球绕日之说,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此无谓之讨论也!
——陈独秀答胡适函(1917年)
(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对文言与白话之争性质的判断及他对反对者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就陈独秀对白话文反对者的态度进行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性质:是非之争,进步与倒退之争。态度:坚信文学改良正确,不容讨论。
(2)民族危机严重,帝制复辟,尊孔复古;反对文学革命的势力强大;这种态度是必要的;对推动文学革命起了积极作用;这种态度有偏颇之处,不利于文学革命的充分展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过程的是(?)
A.孙中山
B.陈独秀
C.李大钊
D.毛泽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很容易错选李大钊,李大钊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回答问题要注意“谁将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转变为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根据所学,陈独秀积极推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创办刊物进行宣传;将马克 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等。本题选B项。A项不是马克思主义者;C项是宣传了马克思主义;D项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点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的指导。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的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的飞跃,一个是毛泽东思想,另一个是邓小平理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需要了解。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李大钊说:“新历史观编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大澶天纵的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一个智识的发见,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现发明致之予实用,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社会上的人人劳作的结果”。与李大钊所说的“新历史观”相符的是(?)
A.全球化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历史观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动因”、“社会上的人”,而不是“赫赫皇矣的天神”、“大澶天纵的圣哲”,所以应该反映的是社会史观,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一位学者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一个规律,就是:大事件出现大变革,小事件出现小变革,没有事件没变革。以下不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新政”
D.第一次世界大战 新文化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原因在于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战仅仅是为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条件,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期间,美国学者杜威、英国学者罗素来华宣扬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此外,在当时的中国还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以及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改造社会的种种主张。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
A、是在百家争鸣的复杂环境中进行的
B、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C、受到了美英等国的干扰
D、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破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