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7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毕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人自由和政治民主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托克维尔和他的朋友德蒙先生于1831-1832年间赴美国考察监狱制度,后经多年思考,分别于1835年和1840年出版轰动世界的《论美国的民主》第一、二部分。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
——据Schleifer《关于<论美国的民主>新译本的读书报告》整理
(1)托克维尔赴美考察时美国实行什么政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民主政治中可能令其着迷和失望的东西有哪些?(6分)
(2)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哪些要素?按这一说法分析,民主政治为何在19世纪晚期的法国 获得成功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15分)
(3)“有时候政权的改良和让步反倒会激发破坏性的革命”被称为“托克维尔悖论”。然而,邓小平却以“改革不能太晚”的见识,努力化解这一悖论,试以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政体:联邦制共和政体(或“总统制共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均可得分)(2分)
着迷之处: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原则、联邦制、民选总统和议员、美国人自由民主的传统和意识。(2分,1点1分)
失望之处:种族歧视、妇女无权(答“黑奴制”“男女不平等”亦可)。(2分,1点1分)
(2)要素:法律、民情、环境。(3分,每点1分)
法国:制定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前赴后继斗争。(6分,每个角度2分。)
中国:《临时约法》及其确立的政体惨遭破坏;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或“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尊孔复古逆流”);自然经济为主,民族工业占比低。(6分,每个角度2分。)
(以上分析要按法律、民情、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
(3)经济方面(2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分)。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设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1分,任意答到一点即得1分)。(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不得分。)
政治方面(2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1分)。拔乱反正;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1分,任意答到一点即得1分)。
文化方面(2分):重新确立双百方针(1分);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恢复高考;确立科教兴国战略(1分,任意答到一点即得1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如果按法律、民情、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也可以。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及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第一小问注意材料时间即可;第二小问,要理解“着迷”和“失望”的基本含义,即美国民主政治举措中的闪光点及精华和不足缺陷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简述即可。
(2)本问主要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简要概述出来就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托克维尔认为制约民主政治的三个要素,分别从19世纪晚期的法国和20世纪初的中国的相关史实来说明和证明这两个国家民主政治成功或挫折的原因即可。
(3)本问主要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本问的关键在于审题理解“托克维尔悖论”的基本含义,他主要想指出改革有时候会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负面的影响,然后让我们结合中国新时期(1978年以后)的相关史实说明在邓小平领导的改革中,我们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而证明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最后,在列举史实证明这一观点时,史实的列举一定要尽可能考虑全面,新时期包含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及外交等方面,因为我们的改革是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改革,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7年11月6日美国众议院投票,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推翻了总统布什对一项水利工程授权法案的否决。这表明:(?)
A.总统没有实际权力
B.国会与总统互相制约
C.众议院是最高权力机构
D.总统要对众议院负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制衡关系,总统对国会的立法可以提出否决权,但是国会如果仍以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通过总统否决无效,所以材料体现的是国会与总统互相制约,B正确,C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是总统D总统要对宪法负责A总统有实权。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个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1906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演说中说:“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
材料三?美国中国两部宪法内容摘要: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为四年……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1)根据材料一回答,“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历史原因,评价孙中山“平均地权”主张的积极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异同之处。(10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指出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认识。(6分)
参考答案:(1)含义: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2分)
原因: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4分)
(2)原因:欧美国家社会贫富不均,阶级矛盾尖锐;孙中山出生农民家庭,同情农民疾苦;孙中山开始意识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6分)
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要求;表明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农民土地问题的
关注。(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课酌情给分)
(3)相同点:①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③实行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6分)
不同点:①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中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权力受到较大制约。②美国宪法不断修正,延续至今;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存时短暂。③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临时约法是中国和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两点任答一点即可)(4分)
(4)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必须高度关注
民生、促进社会和
谐,中国民主革命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6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课酌情给分,但不能偏离主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32分)以史为据是历史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历史学习也应从各类材料中得出对历史的认识。
材料一
方法一?解读地图

方法二?辨析观点
材料二 《联邦宪法》(指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方法三?分析数据
材料三?下列是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统计资料

方法四?研读文献
材料四?《毛泽东选集》节选

(1)分析材料一前后有哪些变化?请说明变化的原因。(6分)
(2)上述材料对1787年宪法持什么观点?结合所学阐明上述观点的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存在哪些问题?(8分)
(4)请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任务将上述毛泽东著作进行阶段划分,并选择其中一篇文章简述其相关阶段中共的成功探索。(1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遵从议会的决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