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6分)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帝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权利法案》
材料四?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其意义如何?(7分)
(2)材料二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具有什么基本特征?(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与乾隆帝相比,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不同?(2分)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3分)
(5)根据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运作:先由中书省草拟政令,然后交门下省审核,再交尚书省具体的某一部去执行。(3分)
意义: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2)君主专制。(2分)
(3)乾隆帝权力至高无上,而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法律)的制约;(2分)
(4)观点理解: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3分)
(5)政治制度文明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2分)
(或者君主专制、个人独裁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发展或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的进步)
本题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和意义。第(2)问从材料中“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可以得出答案。第(3)问从材料三《权利法案》的规定知道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第(4)从材料中可知道从明太祖废除丞相之后,政治腐败(“无善治”),君主专制发展到高峰。第(5)问综合归纳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有关系。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高考考查集中于基本概念、演变进程、趋势上,多以图片、表格、史籍材料、历史名人的观点等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同时要注意明代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区别。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最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在
A.禹
B.舜
C.夏启
D.商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学者把17世纪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英国查理—世和明朝崇祯皇帝)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
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发生更替
C.国力对比变化
D.生产力对比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随后又经过反复斗争,最终了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故选A。
点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A、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秦灭六国后,奏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皇帝”,来突出个人功业,答案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曰:“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史记·封禅书》:“野鸡夜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