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C.毛泽东模式——具有全面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性
D.邓小平模式——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产品
| 单位
| 历史最高产量(新中国成立前)
| 1949年
| 1952年
| 1992年
|
钢
| 万吨
| 92.3
| 15.8
| 135.0
| 8000.0
|
粮食
| 亿吨
| 1.5
| 1.1
| 1.63
| 4.42
|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观察表格,很容易得出的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而且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所以AC都对。从表格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前钢产量的历史最高值只有92.3万吨,说明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C项也是对表格的正确理解,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刚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92年的工农业产值增长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产物,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况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表格信息,抓住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比,二者共同之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53年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不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解放、调整了生产关系;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实行农业合作社。故D项正确。
点评: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共同点。也可举一反三考查不同点:所有制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
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
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的是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包产到户,被事实证明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突破了属于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解放了思想,因此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故选D。ABC项都是从现象和结果的浅层次进行的分析,没有触及到思想领域的变化。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