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读下面漫画,下列阐释错误的是? ( )。

A.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B.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D.美国为经济全球化背负沉重负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韩非子 认为: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以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B.否定贵族特权,维护君主专制
C.否定贵族特权,维护人民权利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韩非子的这一思想是强调法律在维护君主统治中的作用,即除君主外,所有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故选B。AD项错误,韩非子并非主张法治或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法律为人治服务;C项错误,韩非子的思想是站在统治阶层的立场上的。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儒家强调德教,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统治;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
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请回答:(11分)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这种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2分)
(2)17、18世纪的欧洲,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一些思想家为构建公平和法治的社会,提出了一整套构想。请写出启蒙运动的主要理论成果。(3分)
(3)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出过哪些正确探索?(3分)
参考答案:(1)核心内容:主张“仁”,“仁者,爱人”;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民,维护统治秩序(3分)。进步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2分)
(2)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学说,三权分立学说等。(3分,写出其中任意三项即可得3分)。
(3)1954年,召开第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要求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毛泽东提出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分,写出其中任意三项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热点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只要基础知识扎实,此题难度不大。第(1)问中的进步意义要结合孔子所处的社会背景作答。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春秋时期,社会剧变;社会矛盾尖锐;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由此可知其意义就是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第(2)(3)问考查记忆,且答案具有开放性,要认真审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摘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颁发诏令,实行均田;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被轮种。桑田为农业田,不须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后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销应受份额。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露田与桑田的不同之处。
(3)北魏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为什么还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
参考答案:(1)农民荫附官僚地主,不仅所受盘剥加重了,而且使国家控制人口减少,不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与征发徭役。缓和土地兼并等。
(2)受田数量不同;土地性质不同,桑田属农民私有,露田属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3)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土地不准买卖,但同时规定,超出或不足受田额部分的桑田可以买卖,所以出现了土地买卖的现象。
本题解析: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关键是注意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其实行有缓和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近代江苏某书记载:“迩来我国服用人造丝织品者亦渐增多,纺制人造丝之厂固所鲜见,即织人造丝布者亦寥寥无几。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从实质上反映了
A.外国商品具有竞争优势
B.中国成为外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中国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富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可以看出外国纺织品大量的进入中国,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的解体。故选C。AB项错误,只是说的材料中的这一现象的表面事实,并非实质;D项明显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