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题干要求,启蒙运动的旗帜是理性主义,倡导理性的代表人物是康德,其主张“人非工具”,故选B;A项文艺复兴的旗帜是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塔格拉的观点;C项的三项运动是继承发展的关系。D项资本主义萌芽下兴起的是文艺复兴。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养活“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说明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A传统手工业中纺织业已经破产和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是因为C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D项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中时间特征相违。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3年,毛泽东说:“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1955年又说:“我们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还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质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的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
A.“一大二公”政策(大:规模大;公:公有化)
B.“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核算政策(三级:公社、大队、小队)
C.“一平二调”政策(平:平均主义;调:劳力和财力无偿调拨)
D.统购统销政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初期经济政策的了解与认识。A、B、C三项错误,“一大二公”“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一平二调”都是描述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的,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动。回答16、17题。
小题1:1865年,一位大臣在奏折中提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
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笼络)耳。”此大臣?
A.属于洋务派
B.主张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C.属于顽固派
D.认识到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