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梁启超比较了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所表现的巨大差异:日本向西方学习政治与教育,并付诸于实践而日趋强盛,中国向西方学习器械制造而未能使中国富强。通过日本与中国的强弱对比,用意在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A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在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日变革一成一败得出维新派主张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呈现的特点是
[? ]
A、将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B、彻底地批判了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宣传维新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开始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842年,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此时魏源已经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改变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一 多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否定论者强调,洋务派的动机“很坏”,结局是“彻底破产”。史运芹等人认为,“中体西用”理论存在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洋务派要用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它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陈旭麓指出:洋务派所处的时代,多是顽固不化的世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除封闭,引入部分资本主义文化,洋务派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为前提,“西用”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性强。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观点一,基本否定。从目的上看,洋务派实践“中体西用”,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因而是反动的,落后的。从结局看,不变革落后的制度而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富强,是不能成功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证明;19世纪末,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中体西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观点二,基本肯定。洋务派维护“中体”,在当时顽固势力非常强大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减少革新阻力的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是进步的。洋务派引进西学,兴办近代事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引进西学,冲击了传统文化,启迪人们探索世界,促进了思想解放。(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日本人由于学习西方的需要用汉字翻译了不胜枚举的西方词汇,那么同样受着西方列强压迫、同样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的中国难道没有尝试过翻译过吗?为何中国人需要假用日本人所造的词汇呢?我们可以比较严译与日译,“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society” 日译“社会”,而严译 “群学”。该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大量使用日译西方词汇的重要原因是
A.日译西方词汇更接近西方词汇的原意
B.近代日本翻译了更多的西方词汇
C.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比中国先进
D.日译西方词汇更通俗易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列举的一些翻译的词汇的例子可以看出,日本翻译的一些词汇如资本等更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当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中国接受,因此大量的采用了日本翻译的词汇。故选D。A项错误,以材料中的capital为例,严复翻译成母财同样接近西方词汇的本意;B项错误,与材料问题无关;C项是中国采用日本翻译词汇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主要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