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
A.手工业者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2、选择题 下图是乾隆二十五年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请判断它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便于对外商统一管理
C.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打击倭寇,保护边疆
3、选择题 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
4、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4分)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4分)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5、判断题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