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图是1953年2月14日我国发行的一套标题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很快就收回,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受到苏联政府的强烈抗议
B.斯大林去世,中苏关系破裂
C.十月革命时不能称苏联
D.印刷质量太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开垦、开垦、再开垦”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主要是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B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C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通过1936年宪法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后来赫鲁晓夫等人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是以失败告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争论:张素民等人认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受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唐庆增等人认为“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迭其目的也。……获得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竞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摘编自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和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论证你所认同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要求:观点明确、具体;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模式,结合时代背景和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理由充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
(1)认同采用(实行)统制经济(或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计划经济)。(2分)(如只答“赞同张素民的发展模式或材料一中的第一种模式”,不给分)
(2)时代背景:①l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遭遇重挫。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或德、日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③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并完成“一五计划”,国力大增。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对日战争日益迫近(或民族工业虽然总体尚弱,但发展较快)。(任意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3)理由:①中国追赶西方现代化的任务急切且艰巨。②本国私人资本力量薄弱。③避免西方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或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或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已经过时)(任意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4分)
参考答案二:
(1)认同采用(实行)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 (2分)(如只答“赞同唐庆增的发展模式或材料一中的第二种模式”,不给分)?
(2)时代背景:①l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遭遇重挫。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或德、日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③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并完成“一五计划”,国力大增。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对日战争日益迫近(或民族工业虽然总体尚弱,但发展较快)。 (任意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3)理由:①“获得”(或追求利益)是人类的本性。②人民获利多,才能提高生产积极性(或实行统制经济会削弱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③中国市场广阔可以避免生产过剩的弊端。(任意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4分)
参考答案三:
(1)认同将统制经济(或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相结合。(2分)
(2)时代背景和理由:结合参考答案一、二的时代背景和理由。(10分)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史论结合及分析评论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解答本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本题可以分析以实行计划经济的模式或者采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等观点分析归纳,其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以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联的高度集中经济体制以及中国在30年代面临的民族危机等分析归纳,最后结合背景分析自己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材料表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
[? ]
A.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政府干预下私人垄断受到打击
B.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出现“经营者革命?”
C.生产力的发展,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
D.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新中间阶层”出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