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开放五个口岸
B.要求设立公行
C.规定五口通商
D.中国自开商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寄居……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即可选出C项;A项不能体现题目中的信息“贸易通商无碍”,故排除;B项设立于清朝乾隆时期、D项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开设,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842年(清朝道光年间)”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对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似之处的表述错误的有
A.中国军民都进行了英勇抵抗,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战后条约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C.都是侵略者蓄谋已久的结果
D.战争都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故D项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都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的地方———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戒。……在伪满洲国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力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伦理为第一要件”……
材料二:日本扶桑社2000年出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谬称:“满洲国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以建立现代法治为目标的国家。……满洲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日本的战争目的在于将亚洲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材料三:日本从近代起就觊觎中国钓鱼岛,但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 世纪60 年代,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使钓鱼岛除了战略价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其侵吞钓鱼岛的计划。如1996 年7 月4 日,日本人在东北小岛设立灯塔,随后,又在钓鱼岛竖起画有太阳旗的木牌。近期非法活动频繁。
材料四:1970 年12 月,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跪下,向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600 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负疚和赎罪。德国政府向全世界发表赎罪书,成立了“赎罪委员会”给予赔偿。而且本政府对战争的反省极不彻底。近几届首相陆续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最近审定美化侵略战争内容的历史教科书为“合格”。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告诫说:“如果再坚持用错误的观点对青少年施教的话,日本只能沦为世界的孤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推行的侵略政策。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谬论进行批判。
(3)请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说明日本长期以来不断觊觎我国领土、领海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德、日两国对战争反省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1)愚民同化政策。
(2 )批判:淤伪满洲国是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的傀儡政权,称伪满洲国为一个
国家,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于日本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盂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将亚洲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置于日本法西斯统治之下,并非“解放”亚洲。
(3)原因:日本人多地少,国内资源贫乏;日本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严重;近代以来一直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国内军国主义势力较强,且一直没有肃清;二战后,对战争罪行的认识始终不够深刻。
(4)不同的原因:德国:战后纽伦堡审判使德国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实行民主改革;德国历届政府对战争反省深刻,态度诚恳。日本: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使许多战犯免予起诉,并使日本保留了天皇制;美国扶植日本,使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力量膨胀;日本右翼势力猖獗,军国主义思想抬头。
本题解析:
第(1)问是愚民同化政策。第(2)问可列举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对沦陷区的掠夺和对亚洲的侵略等史实进行批判。第(3)问注意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侵略
本性。第(4)问可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警察制度创立的背景及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天津警察制度的创立有怎样的特点?有何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6分)目的: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4分)
(2)特点:袁世凯对近代警察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4分)影响:推动了全国性警察制度的广泛建立,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6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中“《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的信息,可归纳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第二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一中“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和“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的信息,可概括出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的信息可归纳出袁世凯对近代警察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中“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的信息来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材料一?国军一部分应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则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1937年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军作战指导计划》
材料二 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与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把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功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
——1937年8月25日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请回答:
(1)为实现材料一中“确保山西”“力保淞沪要地”的目的,国民党组织了哪些战役?(4分)我们应当怎样评价这些战役?(4分)
(2)材料二说明中共确定了怎样的抗战路线?(4分)为此,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洛川会议后是怎样实践上述抗战路线的?(4分)
参考答案:
(1)战役:太原会战、淞沪会战。(4分)评价: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没有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4分)
(2)抗战战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4分)实践: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4分)
本题解析:
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史实的记忆问题,由材料中的“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则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可知进行的战役有太原与淞沪会战。对淞沪会战的评价在课本上有,日本在全面侵华前,就曾放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一个淞沪会战就进行了三个月,所以这次战役给日军很大的消耗,但最终上海失守,南京失陷,蒋介石政府迁都重庆,所以两次会战没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此问的第一个小问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执行的是一条“全民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此结论可由材料中的“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功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得出。其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践是开辟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形成了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的敌后战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