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解析题:(11分)
材料一?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材料二? 1945年,荣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
材料三? 1979年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邓小平要荣毅仁在引进外资方面多多出谋划策。……不久,他拿出了“方案”,建议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以上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5/11/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出现的发展实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试评价这一主张?(5分)
(2)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体现出的创举是什么?试阐明中国共产党采取这种政策的理由。(3分)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批吸引外资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2、判断题 下图是?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使用的一幅照片。照片摄于198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前,红旗轿车旁的牌子上写着“在不影响我处工作情况下,观众使用车照一次收费二角”。若给该照片配一标题,最合适的是

[? ]
A.市场经济春风劲吹
B.网络炒作败坏风气
C.计划经济坚冰初融
D.思想超前有损体制
3、判断题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4、判断题 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系统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量的90%,控制着全国金融机构、交通、对外贸易等。新中国成立后,将没收的官僚资本转为国营经济,这意味着
[? ]
A.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B.民主革命的最后任务得以完成
C.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5、判断题 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