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唐代以后,中国农具取得重大突破的改革是
A.曲辕犁的发明
B.铁锄的使用
C.筒车的发明
D.翻车的发明
2、判断题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洋》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3、判断题 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这一措施
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4、选择题 春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铁锄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兴修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请回答:
(1)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