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魏李安世就均田问题上疏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 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 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表明他主张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在维护私有制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
C.增加土地租税以保证财政收入
D.恢复井田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抓住材料核心信息即可,根据材料“...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可知其主张在保持原来的税收政策的前提下抑制过分的土地兼并。其他的说法无关从材料找到根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不属于明清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是( )
A.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B.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进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D.专业农业生产区域出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C、D明显是明清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见下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地点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念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