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当时“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结果,打断了当时通过改良走上近代化的进程,结果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请回答:
(1)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______ 省______ 发动了起义。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_______。
(2)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3)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体现了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1)湖北 武昌 湖北军政府 (2)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客观上宣告了改良主义的破产,革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不可能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的新政,加重了人民负担。“预备立宪”不仅使立宪派失望分化,连汉族地主官僚也更加离心。因而事实上不存在通过清政府的改良实现近代化的可能。辛亥革命是当时各阶级力量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而非“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产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近代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的产物,它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必然结果。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颠倒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3)发展是指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是旧事物。划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从事物发展的趋势看,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称为前进性;从事物发展的道路上来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称为曲折性。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本题解析:考查如何正确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地位。(1)问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2)问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入手分析。(3)问从政治学科的知识入手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下列口号中,能够完整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 )
A.“废除二十一条”
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还我青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外争国权”说明了五四运动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主张,“内除国贼”是指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具有反封建的特性,所以“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主张能够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答案选B,A C D三项仅能体现反帝主张。
点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火线,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须对其要有深刻的领会。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应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被割让。“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实际是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举措。故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