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制皇权。
(3)适应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郡县制
D.主张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可知材料认为商周因为实行分封制,所以能够长久;“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和“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则是说秦朝不效法商周,不会长久,所以可以看出这位大臣对秦朝当时实行的郡县制持反对态度,故选C。。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在我国封建社会,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巩固“一家一姓”统治的需要
C.宦官或外戚专权局面的出现
D.血缘观念淡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王位大体上仍旧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但有时也往往是选择贤能的王子为王位继承人,这能保证王位依旧在“一家一姓”内世袭继承,所以B项符合题意,A C两项与此无关,D说法错误。
点评: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和核心,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是对嫡长子继承制内涵的掌握,如: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D
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长子,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