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始于
A.1945年
B.1948年
C.1950年
D.1953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几十年来,德国政府和人民向战争受害国及人民一再谢罪并给予赔偿。而日本右翼势力却一再为侵略战争开脱,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造成日本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是(? )
A.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
B.美国对Ft本的庇护和扶持
C.El本战犯未受惩处
D.战后日本经济始终高速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中强调“历史原因”,主要是1945年8月美国军队以“盟军”名义占领日本后,出于美国自己的利益考虑,对一些罪大恶极的日本法西斯战犯没有起诉,甚至还保留了Et本的天皇制度,这使得日本的右翼势力得到美国的庇护,从而而导致日本政府的反省不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美国的政策。注意材料提示的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材料“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应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6分)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两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8分)
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厉史与理论反思》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
参考答案:
(1)战略性调整:第二周期: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2 分)
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 分)
说明: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2 分)
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 分)
(2)观点: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2 分)
评析:二战后至50 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6 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结合所学知识,第二周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第三周期,1979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小问实际考查的是两个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本问首先明确材料的观点: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依据所学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证单极、两极或多极格局是相对的,并存的。二战后至50 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