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通典·食货》载:“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此段材料表明商鞅“诱”三晋之人的直接目的是?(?)
A.完成统一目标
B.增强军事实力
C.鼓励商业活动
D.发晨农业生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西欧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
A.西欧新兴资产阶级早期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B.反对天主教会垄断宗教事务的斗争
C.天主教内部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
D.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运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看出孝文帝充分估计了迁都的困难,才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C正确。从“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可看出许多人不愿离开故土南迁,说明其保守势力很强,B正确。从材料中可理解到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D正确。而A项所述意思和题干表达意思正好相反,是错误的,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理解材料重点表达的意思。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6分)
参考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4分)?
(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题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第(2)题通过材料得出信息“坏井田,开阡陌”可知A、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B、奖励耕战,“犹以务本之故”可知C、重农抑商?第(3)题材料二中“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可知其态度是持否定,材料三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而材料中“务本”古以农为本,所以指的是进行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的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社会制度的灭亡即奴隶制的结束。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6分)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参考答案:
(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1分)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1分)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任答四点,4分)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2分)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1分)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中的图片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提供了一条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耕作方式上出现了牛耕,土地兼并开始出现,出现了租佃制的经营方式。所反映的史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商鞅变法的措施比较多,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涉及到的有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逐渐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
(3)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则要从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实质或领域等方面入手,材料一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方式方面的内容;材料二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材料二历史事件发生正是由于材料一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