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20余万人剪掉辫子。……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
B.断发与留辫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
C.当时广东省的反封建斗争最为彻底
D.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本题解析:本题一是考查考生阅读历史史料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就要求考生在读懂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康有为的主要政治观点。解答第二问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处进行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太后下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4分)
(4)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迅速变革;全面变革。(2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2分)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2分)
(2)目的: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2分)
反映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导致了变法的失败。(2分)
(3)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分)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2分)
(4)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信息“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分析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材料信息“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可知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信息“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信息“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进行分析。
(4)注意双方观点:论者 “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辩者“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点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战时期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初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B.中下级武士已演化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成为革新力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