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判断题 知识经济时代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区域化的直接推动
B.生产力和分工的进一步表现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D.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
3、判断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广大人民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科技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下列各项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得的成就的是(?)
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判断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这表明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5、判断题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是否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