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
A.自然权利学说
B.社会契约论
C.公共意志论
D.三权分立学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观点:社会秩序是基础,不是那个人的权力,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与这一观点符合的是社会契约论。本题选B项。A项主张人的权利是不可随意剥夺的;C项强调法律等是公共意志的体现,不是维护君主个人的利益的;D项主张的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卢梭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出了卢梭之外,还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他们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向欧洲传播。1585年,由西班牙传教士门萨多撰著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宏著《中华大帝国史》出版,掀起了大规模的“中国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地位和魅力。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欧洲人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不少欧洲人欣赏甚至模仿中国风尚。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沟通中西的媒介及欧洲人喜爱和推崇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原文)。(6分)(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特点。(3分)
材料三? 1840年前后,清朝拥有一千七百多所府、州、厅、县的各类官学,4500余所大大小小的书院以及为数更多的义学、社学、私塾。每年有几十万名士子参加各类科举考试。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并由政府选派二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全国共有学堂4222所,学生总数为92169名。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1909年学堂总数增至52348所,学生总数达156万多名。1905年底中国留学日本学生8千至1万名,1906年估计人数已达2万,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热潮。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1860年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出现的变化。(5分)简析此时期近代中国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欧洲传教士及其编著的书籍。(2分)儒家思想、丝绸服装、中国戏剧、瓷器、茶。(4分)
(2)特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3分)
(3)变化:1860年后出现新式学校,政府选派学生出国留学;20世纪初,学堂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形成留学热潮;科举制逐渐被废除。(5分)
原因:1860年后,洋务运动兴起,需要新式人才,创办近代教育;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爱国青年积极寻求救国道路;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鼓励留学。(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从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可以从对西方的态度变化、学习西方的内容深入、学习西方的目的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并由政府选派二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1906年估计人数已达2万,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热潮”中可以概括出1860年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近代中国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1860年后,洋务运动兴起,需要新式人才,创办近代教育;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爱国青年积极寻求救国道路;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鼓励留学。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8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8分)
(2)在孙中山之前,中国持与材料二中孙中山相似看法的还有哪些人?简要分析这些人误读西方文化的原因。如果要反驳孙中山的观点,你可以提供哪些论据?(9分)
(3)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7分)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4分)
参考答案:
(1)17—18世纪:中国农耕文明发达。(2分)
19世纪: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2分)
近年来:①中国威胁论。
②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③中国成为西方强有力的竞争者。
④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分)
(2)洋务派。(1分)
原因:①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反对民主政治。
②洋务派是专制制度的受益者。
③洋务派的教育背景是传统文化。
④洋务派对西方仍缺乏全面认识。(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
论据:①西方近代建立代议制民主,使人类进入法治时代,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
②西方近代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类的思想。(4分)
(3)背景: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2分)
不是。(1分)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文革中民主法制遭严重破坏;思想僵化。(4分)
是。(1分)生活方式简单,资源消耗少;人们崇尚节俭。(4分)
(4)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4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归纳,17~18世纪中国龙之所以伟大源于传统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19世纪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年来可以从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与西方各领域的竞争加剧,西方渲染中国威胁论等角度分析。
(2)孙中山的观点是西方优于我们的是物质文明,而不是政治文明,联系所学可知与他主张相近的是洋务派;原因可以从洋务派的阶级属性,传统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西方文明认识的局限性等角度分析;论据可以从西方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如代议制民主的建立等。
(3)第一小问注意审题1970年代,不是1970年,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式问题,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是,可以从环保主义者的角度,结合材料可以从生活方式,资源消耗,节俭等角度思考,如选择不是,可以从文革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
(3)综合以上材料中的信息,可以从广泛、深入交流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尊重多样文明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为丰富人文精神的宝库,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以下观点哪一 项是卢梭提出的?(?)
A.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B.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C.一切事物都有公开运用自已理性的自由
D.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B项是体现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C项是康德的观点;D项孟德斯鸠的观点。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理解性的材料选择题,以史料为选项,考查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历程中的主要思想主张,要求学生具有材料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在提炼材料观点时向所学知识迁移。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中能够体现出其“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人生而自由,主权在民”
D.“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思想的出现,意味着只有推翻封建的专制统治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本题难度:简单